高盛主义
当一本658页的投资银行发展史似乎注定要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时,这其实是件很可怕的事。这正是高盛公司创造的奇迹。
2009年,威廉·科汉(William D. Cohan)撰写了一本有关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如何迅速垮台的书《纸房子》(House of Cards),它也成为所有有关金融危机的著作中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科汗通过《金钱与权力》(Money and Power)这本书又对该领域的另一面展开了探索。有关这方面的情况,高盛公司的许多客户、竞争对手以及过去的员工都愿意出面解释,贪婪和草率——正是这些因素让贝尔斯登公司走上了穷途末路——如何让高盛变得规模过大、实力过强,甚至给政府造成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以致于无法承担失败的风险。正如一位曾在高盛工作过的员工所说的那样:“我看到他们是如何对待客户的。……他们偷窃客户的东西、侮辱客户,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但它却像魔法一样发挥着作用。
由于高盛态度蛮横,因此科汉主要依靠各个领域的匿名受访者。他谨慎对待他们的看法,从而创作出迄今为止有关这家银行的最坦诚、最详细、最富有人情味的评述。不过,这家公司在许多方面简直就是前景稍好、霸气稍逊一些的贝尔斯登;在贪婪、傲慢和容易犯错方面,高盛与贝尔斯登如出一辙。不过,科汉也承认,这家公司在招聘和教导最优秀、最有前途的员工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让高盛真正脱颖而出的是它在纠正自身错误方面总能比对手领先半步。
归根结底,这家公司总是周期性地将那些最信任它的人剔除出去。上世纪20年代,高盛实施了一个类似于旁氏骗局的计划,其中牵涉到投资信托公司。70年代,它为很快就破产的宾州中央铁路公司(Penn Central Railroad)推销了很快就变得一文不值的商业票据。2007年,这家自诩有着“着眼长期的贪婪性”的公司向容易上当受骗的客户鼓吹抵押贷款证券的好处,并同时卖空了其中一部分债务凭证。如果忽视其过去的一些肮脏污秽的行为,这家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事实上,高盛从不放过任何赞美其前高级合伙人约翰·怀特黑德(John Whitehead)制定的高人一等原则的机会。第一条原则:我们的客户利益至上。
《金钱与权力》一书指出,这家银行的确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首先它有惊人的本领说服世界上一些最聪明的年轻人,让他们相信吹捧股票、寻找套利机会,并且从公司客户身上敲诈钱财是个高尚的职业。《金钱与权力》引述的一则与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有关的趣闻很发人深省,这位高盛公司的前领导人后来担任了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1969年,鲁宾在高盛工作的第三年,他的职业生涯似乎陷入了困境。当时在竞争对手的套汇部门任负责人的桑迪·刘易斯(Sandy Lewis)告诉科汉,鲁宾找他商谈过换工作的事。刘易斯解释说,鲁宾越来越讨厌高盛的行为方式。“那里被谎言搅得一团糟,”刘易斯回忆起鲁宾对他说的话,“诚实的人在那里也会变得不诚实。”
不管鲁宾是否真的考虑过要离开这家公司,但他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并且很快带领高盛进入了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禁区的领域,如资产管理,因为公司担心这样做有可能与客户利益发生冲突。一位前高级合伙人说,鲁宾鼓励不守规矩的冒险性企业文化。这位合伙人要求匿名,但是他有资格评价公司在不择手段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不断膨胀的胃口。“其中许多做法是在(鲁宾)任期内设立的,”他对科汉说,“缺少风险管理委员会、信任个人合伙人……并且把交易员推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如果他们已经成为赚钱高手,公司又害怕与之对立。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在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和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的先后领导下,公司的利润不断扩大,因此高盛开始越来越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资金交易,并且不断扩大过去认为是可接受的利益冲突的范围。同时,这家银行越来越痴迷于操纵这个庞大帝国的黑暗面。名声在外的风险管理部门由曾在中央情报局任职的特务和私家侦探组成,他们审查新人并且整顿那些行为越界的员工。这个部门也许漏掉了“不可思议”的法布里斯·图尔(Fabrice Tourre)的线索,但公司还是非常器重这个尽忠职守的部门,而且它也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倒不是说他们会闯进我家,把我痛打一顿,或者伤害我的孩子,”一位曾在高盛公司工作的交易员说,“但他们肯定会把我拖上法庭,或者搞乱我的生活。如果你以任何方式做了有损公司利益的事,以前的所有承诺就会全部作废。”
与此同时,这家银行让公司人才寻找分摊风险的独特方法,并且把它推销给毫不生疑的客户。它帮助开发了许多充满吸引力的骗局,如合成型抵押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投资者可以在没有任何实际抵押资产的情况下,用它看涨或看跌住房市场。最出名的一件事是,高盛开发了合成型抵押债务凭证,并且涉嫌允许对冲基金大师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在不告知交易另一方的买家的情况下,看跌状况极其糟糕的一揽子住宅抵押贷款。
不过,高盛比华尔街的同行们更快地意识到,美国与房地产之间的热恋马上就要结束了。科汉描述了这家公司如何巧妙地卖出了它的抵押贷款证券,从而从客户身上大占便宜。此举给住房市场形成了巨大的空头,公司却因此获得巨额利润,而众多与贝尔斯登一样的公司陷入了破产境地。这是否表明高盛拥有超凡的才智?或者说为了赚钱它情愿背叛任何人?看起来二者都有可能,科汉描述了一家这样的公司,它已经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而且胃口奇大无比,以致于它再也没有了着眼长期的贪婪性,只剩下短视的邪恶。而这正是高盛公司令人赞叹、同时又令人恐惧之处。
时间:2011-05-04 作者:伊恩·麦古甘(Ian McGugan) 译者:杨鸣娟